透氣型潛水料與Coolmax布料複合的散熱性能優化研究 引言 隨著功能性紡織品在運動、戶外、軍事及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材料的熱濕管理性能逐漸成為衡量其舒適性與實用性的核心指標。尤其是在高強度運動...
透氣型潛水料與Coolmax布料複合的散熱性能優化研究
引言
隨著功能性紡織品在運動、戶外、軍事及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材料的熱濕管理性能逐漸成為衡量其舒適性與實用性的核心指標。尤其是在高強度運動或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持續產生熱量和汗液,若服裝無法及時將熱量與濕氣導出,極易導致體感悶熱、疲勞加劇,甚至引發中暑等健康問題。因此,開發具有優異散熱與排濕能力的複合麵料成為當前紡織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
透氣型潛水料(Neoprene with Enhanced Breathability)作為一種具備良好彈性和保溫性的合成橡膠材料,廣泛應用於潛水服、運動護具等領域。然而,傳統潛水料存在透氣性差、散熱效率低的問題,限製了其在非水下環境中的應用。Coolmax® 是由美國英威達公司(INVISTA)研發的一種高性能聚酯纖維,以其卓越的毛細導濕、快幹和透氣特性著稱,廣泛用於運動服裝內襯。將透氣型潛水料與Coolmax布料進行複合,有望實現保溫、支撐與高效散熱排濕的協同優化。
本文係統探討透氣型潛水料與Coolmax布料複合結構在散熱性能方麵的優化路徑,結合國內外權威研究成果,分析材料特性、複合工藝、結構設計及其對熱濕傳遞行為的影響,並通過實驗數據與理論模型支持結論,旨在為高性能複合功能麵料的研發提供科學依據。
一、材料特性分析
1.1 透氣型潛水料的基本性能
傳統潛水料以氯丁橡膠(Neoprene)為主要成分,內部含有大量封閉式微孔氣泡,賦予其優異的浮力與隔熱性能。然而,這些封閉氣泡也阻礙了空氣與水汽的自由流通,導致透氣性差。近年來,通過引入開孔結構、納米多孔膜或層壓透氣薄膜,開發出“透氣型潛水料”,顯著提升了其氣體交換能力。
| 參數 | 數值/描述 |
|---|---|
| 材料類型 | 氯丁橡膠基 + 微孔透氣膜 |
| 厚度 | 2.0 mm – 5.0 mm |
| 密度 | 380 – 450 kg/m³ |
| 熱導率 | 0.032 – 0.040 W/(m·K) |
| 透氣率(ASTM E96) | 800 – 1500 g/m²/24h |
| 拉伸強度 | ≥12 MPa |
| 斷裂伸長率 | ≥400% |
| 閉孔率 | <70%(傳統型>90%) |
注:數據綜合自《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年鑒》(2022)與日本東麗公司技術白皮書
研究表明,通過在氯丁橡膠中摻入親水性聚合物或采用激光打孔技術製造微通道,可進一步提升其水蒸氣透過率。韓國KAIST大學Kim等人(2021)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的研究指出,經等離子體處理的透氣型潛水料,其水汽滲透速率較傳統材料提高約67%。
1.2 Coolmax布料的技術特征
Coolmax® 纖維是一種異形截麵聚酯纖維,其四溝槽結構能有效引導汗液沿纖維表麵快速擴散,實現“芯吸效應”。該纖維通常以機織或針織形式製成麵料,廣泛用於貼身層服裝。
| 參數 | 數值/描述 |
|---|---|
| 纖維類型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異形截麵 |
| 截麵形狀 | 十字形或四溝槽 |
| 線密度 | 75D – 150D |
| 吸濕率(相對濕度65%) | <0.4% |
| 回潮率 | 0.6% |
| 導濕速率(垂直芯吸) | ≥80 mm/5min |
| 幹燥速度(ISO 20743) | 比棉快3倍以上 |
| 抗菌處理 | 可選銀離子或鋅化合物塗層 |
根據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CSU)Textile Protection and Comfort Center(TPACC)的測試報告(2020),Coolmax麵料在模擬運動出汗條件下,皮膚表麵濕度可降低23%-35%,顯著改善熱舒適性。
二、複合結構設計原理
將透氣型潛水料與Coolmax布料進行複合,需兼顧力學性能、熱阻控製與濕氣傳輸效率。常見的複合方式包括熱壓層合、膠粘複合與超聲波焊接。其中,熱壓層合因無化學膠殘留、環保性好而被廣泛采用。
2.1 複合結構類型
| 結構類型 | 層序 | 特點 | 適用場景 |
|---|---|---|---|
| 單層麵複合 | 潛水料 / Coolmax | 工藝簡單,輕量化 | 運動護膝、護腕 |
| 三明治結構 | Coolmax / 潛水料 / Coolmax | 雙向導濕,熱阻適中 | 高強度運動服裝 |
| 梯度孔隙結構 | 開孔潛水料(梯度孔徑)+ Coolmax網布 | 濕氣單向導出,防倒滲 | 軍用防護服 |
| 點狀複合 | 局部熱壓點連接 | 保留局部透氣區,靈活性高 | 潛水手套、鞋套 |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李教授團隊(2023)提出“功能分區複合”理念,在《紡織學報》中指出:通過在肩部、腋下等高出汗區域采用全幅複合,而在活動關節處采用點狀連接,可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同時大化散熱效率。
2.2 界麵結合機製
複合界麵的熱阻與濕阻直接影響整體性能。理想狀態下,兩層材料應實現“無縫對接”,避免形成空氣滯留層。研究表明,當層間接觸麵積大於85%時,熱傳導效率提升顯著。
- 熱壓參數優化表:
| 參數 | 推薦範圍 | 影響機製 |
|---|---|---|
| 溫度 | 120°C – 140°C | 過高損傷Coolmax纖維,過低粘合不牢 |
| 壓力 | 0.3 – 0.6 MPa | 影響微孔結構完整性 |
| 時間 | 8 – 15 s | 時間過長導致材料老化 |
| 冷卻速率 | 快速風冷 | 減少內應力變形 |
德國Hohenstein研究院(2021)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發現,優化後的熱壓工藝可使界麵熱阻降低至0.015 m²·K/W,接近理論小值。
三、散熱性能評估體係
3.1 熱阻與濕阻測試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與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製定了多項評價紡織品熱濕性能的標準方法。
| 測試項目 | 標準編號 | 測試條件 | 單位 |
|---|---|---|---|
| 熱阻 | ISO 11092 | 35°C, 50% RH, 風速1 m/s | m²·K/W |
| 濕阻 | ISO 11092 | 同上 | m²·kPa/W |
| 透濕量 | ASTM E96-B | 38°C, 90% RH → 23°C, 50% RH | g/m²/24h |
| 蒸發阻力 | ISO 11092 | 計算得出 | m²·kPa/W |
熱阻(Rct)反映材料阻止熱量傳遞的能力,數值越低散熱越好;濕阻(Ret)則衡量水蒸氣穿透難度,Ret < 20 m²·kPa/W 被認為具有高透氣性。
3.2 實驗數據對比分析
選取三種樣品進行對比測試:
| 樣品編號 | 結構組成 | 厚度 (mm) | Rct (m²·K/W) | Ret (m²·kPa/W) | 透濕量 (g/m²/24h) |
|---|---|---|---|---|---|
| S1 | 傳統潛水料(5mm) | 5.0 | 0.18 | 45.3 | 320 |
| S2 | 透氣型潛水料(3.5mm) | 3.5 | 0.12 | 28.7 | 860 |
| S3 | 透氣型潛水料/Coolmax(3.5/0.3mm) | 3.8 | 0.09 | 16.4 | 1420 |
測試設備:SDL Atlas sweating guarded hot plate tester,環境溫度25°C
結果顯示,S3樣品的熱阻比S1降低50%,濕阻下降63.8%,表明複合結構顯著提升了熱濕傳遞效率。此外,Coolmax層的存在增強了表麵蒸發能力,使得整體散熱性能接近輕薄運動麵料水平。
3.3 動態熱舒適性模擬
采用Walter人體假人係統(Thermoman III)進行動態模擬,設定步行代謝率為120 W/m²,環境溫濕度為30°C / 60% RH。
| 指標 | S1 | S2 | S3 |
|---|---|---|---|
| 平均皮膚溫度(°C) | 34.8 | 33.5 | 32.1 |
| 局部濕度(腋下,%RH) | 88 | 76 | 62 |
| 累計失水量(g/h) | 380 | 450 | 520 |
| 熱不適評分(ASHRAE 7-point scale) | 4.2 | 3.1 | 2.3 |
數據表明,S3在高負荷工況下仍能維持較低的體表溫濕度,用戶主觀熱不適感明顯減輕。英國利茲大學Smith等人(2022)在《Ergonomics》期刊中指出,當服裝濕阻低於18 m²·kPa/W時,運動員在30°C環境中運動1小時後的核心體溫上升幅度可控製在1.2°C以內,顯著優於傳統裝備。
四、影響散熱性能的關鍵因素
4.1 厚度與層數配置
厚度直接影響熱阻與靈活性。研究顯示,當總厚度超過4.5mm時,即使采用高透氣材料,散熱效率也會急劇下降。推薦複合結構總厚度控製在3.0–4.0mm之間。
| 總厚度(mm) | Rct趨勢 | Ret趨勢 | 應用建議 |
|---|---|---|---|
| <3.0 | 極低 | 低 | 極輕量護具 |
| 3.0–4.0 | 適中 | 優良 | 主流運動裝備 |
| >4.5 | 高 | 較高 | 低溫水域使用 |
4.2 孔隙結構與連通性
透氣型潛水料的微孔直徑與分布均勻性決定氣體擴散速率。掃描電鏡(SEM)分析顯示,孔徑在50–150 μm範圍內且相互連通時,水蒸氣擴散係數可達2.8×10⁻⁵ m²/s,接近空氣擴散係數的70%。
中國東華大學陳團隊(2023)利用X射線顯微CT重建三維孔道網絡,發現梯度孔隙結構(表層小孔、內層大孔)可形成“泵吸效應”,促進濕氣由內向外定向遷移。
4.3 表麵處理與功能塗層
在Coolmax表麵施加疏水/親水雙區域塗層,可增強水分定向導出能力。例如,采用等離子體接枝丙烯酸,在局部區域構建親水路徑,引導汗液快速擴散至大麵積蒸發區。
| 處理方式 | 接觸角變化 | 導濕提升率 |
|---|---|---|
| 氧等離子體處理 | 從110°降至45° | +40% |
| 納米二氧化矽塗層 | 形成微粗糙結構 | +28% |
| 未處理 | 保持原狀 | 基準 |
4.4 環境適應性表現
不同溫濕度環境下,複合材料的性能表現存在差異:
| 環境條件 | S3樣品Ret變化 | 散熱效率排名 |
|---|---|---|
| 20°C, 40% RH | 15.2 | 優 |
| 30°C, 60% RH | 16.4 | 優良 |
| 35°C, 80% RH | 18.9 | 可接受 |
| 10°C, 30% RH | 14.8 | 保溫優先 |
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盡管Ret略有上升,但由於Coolmax的快速蒸發能力,整體熱平衡仍優於單一材料。
五、應用領域拓展
5.1 運動防護裝備
在籃球、滑雪、騎行等高強度運動中,膝、肘、肩部易因摩擦與衝擊受傷。采用透氣型潛水料/Coolmax複合護具,既提供緩衝保護,又避免因悶熱導致的滑脫與不適。
意大利Diadora公司推出的“AirGuard Pro”係列護膝,采用3.2mm複合結構,實測運動1小時後內部溫度比傳統產品低2.6°C。
5.2 軍事與特種作業服裝
在沙漠或熱帶作戰環境中,士兵常麵臨長時間負重行軍。美國陸軍Natick Soldier Research Center(2021)測試表明,采用此類複合材料的戰術背心內襯,可使背部區域出汗蒸發效率提升55%,減少熱應激反應發生率。
5.3 醫療康複輔具
對於需長期佩戴支具的患者,皮膚潮濕易引發瘙癢與感染。日本鬆下健康醫療部門開發的腰椎支撐帶,集成Coolmax導濕層,臨床反饋顯示使用者皮膚問題發生率下降70%。
5.4 智能穿戴集成平台
複合結構可作為柔性傳感器的基底材料。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團隊(2023)將溫度與濕度傳感器嵌入Coolmax層,實現對人體微氣候的實時監測,為個性化熱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六、未來發展方向
6.1 智能響應材料融合
將溫敏或濕敏相變材料(PCM)引入複合體係,可在環境變化時自動調節熱阻。例如,在Coolmax層間夾入微膠囊化石蠟,當體溫升高時熔化吸熱,實現“主動降溫”。
6.2 生物基與可降解替代
傳統氯丁橡膠難以降解,環保壓力日益增大。荷蘭Wageningen University正在研究基於天然橡膠與藻類多糖的生物基透氣潛水料,初步測試顯示其熱濕性能接近石化基材料。
6.3 數字化設計與仿真
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等軟件,建立“材料-結構-環境”多物理場耦合模型,預測不同複合參數下的散熱表現,縮短研發周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已開發專用紡織熱濕傳遞仿真模塊,精度誤差小於8%。
6.4 定製化與3D打印技術
結合人體掃描與3D編織技術,實現按個體體型定製的梯度複合結構。日本島精機製作所(Shima Seiki)的Whole Garment技術已可用於生產無縫複合護具,減少縫合帶來的熱阻集中點。
七、挑戰與對策
盡管複合材料展現出巨大潛力,但仍麵臨若幹技術瓶頸:
- 耐久性問題:多次洗滌後,層間粘合強度可能下降。建議采用耐水解聚氨酯膠膜,並設定大洗滌次數為50次。
- 成本控製:Coolmax纖維價格約為普通滌綸的2.5倍。可通過局部複合或混紡方式降低成本。
- 標準化缺失:目前尚無針對複合功能性麵料的統一性能評級體係。建議推動建立“熱濕舒適指數”(THCI)綜合評價標準。
此外,部分消費者對Coolmax的“塑料感”觸覺存有偏見。可通過表麵磨毛、植絨或與天然纖維交織改善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