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塔絲隆複合白色搖粒絨布料在極寒環境下的保溫效能實驗報告 概述 隨著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加劇以及人類對高寒地區探索活動的日益頻繁,保暖服裝材料的研究成為紡織科學與人體工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尤...
灰色塔絲隆複合白色搖粒絨布料在極寒環境下的保溫效能實驗報告
概述
隨著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加劇以及人類對高寒地區探索活動的日益頻繁,保暖服裝材料的研究成為紡織科學與人體工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尤其在極地科考、高原軍事行動、登山探險及冬季戶外運動中,服裝材料的保溫性能直接關係到人體熱舒適性與生命安全。近年來,複合麵料因其優異的綜合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灰色塔絲隆複合白色搖粒絨布料作為一種新型功能性紡織材料,結合了塔絲隆(Taslon)的耐磨、防風特性與搖粒絨(Polar Fleece)的高蓬鬆度和卓越隔熱能力,在低溫環境下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
本實驗旨在係統評估該複合布料在模擬極寒環境中的保溫效能,通過多維度測試其導熱係數、熱阻值、透氣性、濕阻及抗風性能,並結合國內外權威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為寒冷地區防護裝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1. 材料與結構組成
1.1 基礎材料介紹
灰色塔絲隆(Taslon)
塔絲隆是一種以尼龍6或尼龍66為原料,經特殊織造工藝製成的高強度、高密度梭織麵料,早由日本東麗公司開發。其表麵光滑、質地緊密,具備優良的防風、防水和耐磨性能,常用於衝鋒衣外層。本次實驗所用塔絲隆為20D×20D尼龍長絲斜紋織物,經拒水處理(DWR塗層),單位麵積質量為58 g/m²。
白色搖粒絨(Polar Fleece)
搖粒絨是以聚酯纖維(PET)為原料,通過拉毛、剪絨、定型等工序形成的起絨織物。其內部含有大量靜止空氣腔,是理想的熱絕緣體。本實驗采用雙麵搖粒絨結構,克重為220 g/m²,纖維細度為1.0D,經過抗靜電與親水整理,提升穿著舒適性。
1.2 複合結構參數
| 參數項 | 數值/描述 |
|---|---|
| 麵料類型 | 雙層複合結構 |
| 外層材料 | 灰色塔絲隆(尼龍6) |
| 內層材料 | 白色搖粒絨(聚酯纖維) |
| 總厚度 | 3.2 mm(±0.3 mm) |
| 單位麵積質量 | 278 g/m² |
| 織物密度(經×緯) | 外層:110×98 根/cm;內層:未測定(針織結構) |
| 孔隙率 | 78.5%(基於圖像分析法) |
| 表麵處理 | 外層DWR拒水,內層親水抗靜電 |
| 幅寬 | 150 cm |
該複合布料采用熱壓貼合工藝連接兩層,無膠水殘留,確保環保性與柔韌性。結構設計兼顧了外部防護與內部保暖雙重功能。
2. 實驗方法與設備
2.1 實驗環境設定
所有測試均在恒溫恒濕實驗室完成,模擬極寒條件如下:
- 溫度範圍:-40°C 至 -10°C(每10°C一個梯度)
- 相對濕度:30% ± 5%
- 風速:0 m/s(靜態)、5 m/s(動態模擬風寒效應)
- 測試時間:每組樣本持續暴露6小時
使用德國Testo氣候模擬艙(Model CLIMACELL 450)精確控製環境變量。
2.2 主要測試項目與標準
| 測試項目 | 測試標準 | 所用儀器 |
|---|---|---|
| 導熱係數(λ) | ASTM C168 | Hot Disk TPS 2500S 導熱儀 |
| 熱阻值(Rct) | ISO 11092 | Sweating Guarded Hot Plate |
| 透氣率(MVTR) | JIS L 1099-B1 | 透濕杯法 |
| 抗風性(風速5m/s下熱損失) | 自定義協議 | 風洞+紅外熱像儀 |
| 濕阻(Ret) | ISO 11092 | 同上熱板係統 |
| 表麵溫度變化響應 | GB/T 35762-2017 | FLIR E8 紅外熱成像儀 |
每項測試重複5次,取平均值並計算標準偏差。
3. 實驗結果與數據分析
3.1 導熱係數與熱阻性能
導熱係數反映材料傳導熱量的能力,數值越低表示保溫越好。熱阻值(Rct)則衡量織物阻止熱量流失的能力,單位為m²·K/W。
| 溫度(°C) | 導熱係數 λ (W/m·K) | 熱阻 Rct (m²·K/W) |
|---|---|---|
| -10 | 0.029 | 0.142 |
| -20 | 0.027 | 0.158 |
| -30 | 0.025 | 0.173 |
| -40 | 0.023 | 0.189 |
數據表明,隨著環境溫度降低,材料導熱係數呈下降趨勢。這一現象符合傅裏葉熱傳導定律中關於溫度梯度影響導熱速率的描述。同時,熱阻值隨溫度下降而升高,說明在更低溫條件下,材料內部空氣層穩定性增強,有效抑製了對流換熱。
與單一搖粒絨(Rct ≈ 0.12 @ -20°C)相比,複合結構提升了約31.7%的隔熱能力(Zhang et al., 2021,《紡織學報》)。國外研究亦指出,外層致密織物可顯著減少因風對流導致的邊界層擾動,從而提高整體保溫效率(Havenith & Holmér, 2002, Ergonomics)。
3.2 透氣性與濕管理性能
在長時間低溫暴露中,人體仍會出汗,若濕氣無法及時排出,將導致“濕冷效應”,增加失溫風險。因此,透氣性至關重要。
| 測試條件 | 透濕量 MVTR (g/m²·24h) | 濕阻 Ret (m²·Pa/W) |
|---|---|---|
| 靜態(0 m/s) | 8,640 | 0.032 |
| 動態(5 m/s) | 9,120 | 0.029 |
結果顯示,該複合布料具有優異的透濕性能,高於普通羽絨服麵料(約5,000–6,000 g/m²·24h)。盡管外層為尼龍織物,但微孔結構與內層聚酯纖維的親水改性協同作用,實現了高效水蒸氣傳輸。根據ISO 11092標準,Ret < 0.04 m²·Pa/W 屬於“極高透氣性”等級,適合高強度活動場景。
此外,英國利茲大學Smith團隊(2019)研究證實,搖粒絨類材料在低溫下仍能維持較高透濕率,因其非閉孔結構允許水分子擴散而不受冷凝阻礙。
3.3 抗風性能測試
風是極寒環境中加速熱量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實驗通過風洞模擬5 m/s風速(相當於3級風),測量布料表麵溫度變化及熱流密度。
| 條件 | 表麵初始溫度(°C) | 60分鍾後表麵溫度(°C) | 熱損失率(W/m²) |
|---|---|---|---|
| 無風(0 m/s) | 34.5 | 32.1 | 48.6 |
| 有風(5 m/s) | 34.5 | 28.7 | 76.3 |
紅外熱成像顯示,在有風條件下,邊緣區域出現明顯“冷橋”效應,但中心區域溫度保持相對穩定。這得益於塔絲隆外層的有效防風屏障作用。相較之下,純搖粒絨在相同風速下熱損失率達112 W/m²(Liu & Wang, 2020,《中國個體防護裝備》)。
進一步分析表明,塔絲隆層使風速在織物表麵降至0.8 m/s以下,形成穩定的空氣滯留層,極大削弱了強製對流傳熱。
3.4 多層疊加效果比較
實際應用中,該布料常作為中間保暖層與其他層組合使用。下表列出不同搭配方式的綜合熱阻:
| 組合方式 | 結構描述 | 總熱阻 Rct (m²·K/W) |
|---|---|---|
| 單層複合布 | 塔絲隆+搖粒絨 | 0.158 |
| +外層GORE-TEX | 三層麵料係統 | 0.215 |
| +內層Coolmax排汗內衣 | 四層係統 | 0.231 |
| +羽絨填充(100g/m²) | 多功能冬季外套 | 0.382 |
可見,該複合布料作為核心保暖單元,與其他高性能材料協同使用時,可構建出適用於-50°C以下極端環境的防護體係。
4. 國內外研究對比與機理探討
4.1 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中國在功能性紡織品領域的研究近年來發展迅速。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團隊提出“仿生多孔結構設計”理念,認為通過調控纖維排列與孔隙分布,可大化靜止空氣占比,從而提升保溫性(Zhu et al., 2023,《高分子學報》)。本實驗中複合布料的孔隙率達78.5%,接近理想絕熱材料閾值(80%),驗證了該理論的有效性。
清華大學馮琳課題組(2022)通過對多種複合保暖材料的對比實驗發現,尼龍/聚酯組合在抗壓縮回彈性方麵優於棉/滌混紡,在反複折疊後仍能恢複90%以上厚度,保障長期使用的保溫穩定性。
4.2 國際研究成果借鑒
國際上,美國陸軍Natick Soldier Research Center長期致力於寒冷環境下士兵服裝係統的優化。其發布的《Cold Weather Clothing System Guidelines》(2021版)明確推薦采用“分層係統”(Layering System),其中第二層應具備高熱阻與良好濕管理能力。本複合布料的性能指標完全滿足其對“Insulating Mid-Layer”的要求(Rct > 0.15 m²·K/W, MVTR > 6,000 g/m²·24h)。
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VTT)利用三維顯微CT掃描技術分析搖粒絨內部結構,發現其纖維網絡呈樹枝狀分支,形成大量微小封閉氣囊,這些氣囊有效抑製了空氣流動,減少了對流傳熱(Mäkinen et al., 2018,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結合塔絲隆外層的致密屏障,整個係統實現了“被動式保溫”機製。
此外,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指出,在-30°C以下環境中,人體核心溫度維持的關鍵在於減少四肢末端熱量散失。而此類輕質高熱阻材料可用於製作手套、帽子等附件,替代傳統厚重羊毛製品,減輕負重負擔(Giesbrecht et al., 2017,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4.3 保溫機理分析
該複合布料的高效保溫源於以下幾個物理機製的協同作用:
-
靜止空氣儲存效應:搖粒絨內部蓬鬆結構捕獲大量空氣,空氣導熱係數僅為0.024 W/m·K,遠低於固體纖維(尼龍約0.25 W/m·K),構成主要隔熱層。
-
邊界層保護機製:塔絲隆外層降低風速,維持貼近皮膚的暖空氣邊界層穩定,防止“風冷效應”。
-
輻射反射作用:部分高端搖粒絨添加微量鋁塗層或陶瓷微粒,可反射人體紅外輻射,減少輻射散熱(雖本樣品未添加,但具備升級潛力)。
-
濕氣調控平衡:高MVTR避免汗液積聚,防止因蒸發冷卻引起的額外熱量損失。
5. 應用場景與性能拓展
5.1 典型應用場景
| 應用領域 | 使用形式 | 關鍵需求 | 匹配性能 |
|---|---|---|---|
| 極地科考服 | 內膽/中間層 | 超強保溫、輕量化 | Rct > 0.15, MVTR > 8,000 |
| 軍用冬裝 | 作訓服保暖層 | 耐磨、防風、隱蔽性 | 塔絲隆提供偽裝基礎 |
| 登山衝鋒衣 | 中間抓絨層 | 快幹、易壓縮 | 可折疊至原體積40% |
| 戶外睡袋襯裏 | 內部貼麵材料 | 柔軟、低過敏 | 聚酯纖維生物相容性好 |
| 老年防寒服飾 | 家居服、背心 | 安全、易清洗 | 可機洗,耐久性強 |
5.2 性能優化方向
盡管當前材料已表現出優越性能,但仍存在改進空間:
-
引入相變材料(PCM)微膠囊:嵌入石蠟類PCM可在溫度波動時吸收或釋放潛熱,實現“智能調溫”。據中科院化學所報道,含15% PCM的聚酯纖維可延長舒適區間達2.5小時(Chen et al., 2022)。
-
抗菌整理:長期密閉環境下易滋生細菌,添加銀離子或殼聚糖可提升衛生安全性。
-
電磁屏蔽功能:針對極光觀測或雷達站工作人員,可在外層植入導電纖維,抵禦高頻電磁幹擾。
6. 耐久性與環境適應性測試
為評估材料在真實惡劣條件下的可靠性,進行了以下耐久實驗:
| 測試項目 | 方法 | 結果 |
|---|---|---|
| 洗滌耐久性 | ISO 6330標準水洗50次 | 厚度保留率92%,熱阻下降<7% |
| 紫外線老化 | QUV加速老化100小時(模擬高原強紫外) | 顏色變化ΔE=2.1(輕微泛黃),力學強度保持率>85% |
| 折疊磨損 | MIT折疊測試10,000次 | 無纖維斷裂,表麵起球等級4級(GB/T 4802.1) |
| 低溫脆性 | -50°C冷凍24小時後彎曲測試 | 無裂紋,柔韌性良好 |
結果表明,該複合布料具備良好的環境耐受性,適合長期在高寒、強紫外線、頻繁洗滌的條件下使用。
7. 經濟性與可持續性分析
從生產成本角度看,塔絲隆與搖粒絨均為成熟工業化產品,原料來源廣泛,加工工藝穩定。相較於天然羊毛或高端羽絨,該複合材料單位熱阻成本更低。
| 材料類型 | 成本(元/m²) | Rct (m²·K/W) | 單位熱阻成本(元/W) |
|---|---|---|---|
| 灰色塔絲隆+搖粒絨複合布 | 48.6 | 0.158 | 307.6 |
| 90%白鵝絨(充絨量120g/m²) | 280 | 0.320 | 875.0 |
| 羊毛混紡呢料(400g/m²) | 95 | 0.110 | 863.6 |
可見,該複合布料在性價比方麵優勢明顯。同時,聚酯纖維可回收再利用,符合循環經濟趨勢。歐盟《紡織品可持續發展戰略》(2023)鼓勵推廣此類合成纖維複合材料,以減少對動物源性材料的依賴。
8. 結論與展望(非結語性質陳述)
灰色塔絲隆複合白色搖粒絨布料憑借其獨特的雙層結構設計,在極寒環境中展現出優異的綜合性能。實驗數據顯示,其在-40°C條件下仍能維持0.189 m²·K/W的高熱阻,同時具備出色的透濕性(MVTR > 8,600 g/m²·24h)和抗風能力(5 m/s風速下熱損失控製在合理範圍)。材料結構穩定,耐洗滌與低溫老化,適用於極地、高原、軍事及民用多個領域。
未來發展方向包括智能化集成(如嵌入柔性傳感器監測體溫)、綠色製造工藝優化(生物基尼龍替代石油基原料)以及多功能複合(防水透氣膜一體化貼合),進一步提升其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能力與用戶體驗。
